校地协同:“校地双向赋能,构建“135”科技成果转化新范式”

发布时间: 2025-03-05 17:47 作者: 编辑 科研处审核人 访问次数: 次

为加快科技强省建设,全面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我省装备制造产业布局特点和咸阳市的区位发展优势,对接智能制造、先进材料成型等产业发展,加速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强化与咸阳市渭城区人民政府的校地合作,按照“校地对接、合作协同、资源汇聚、双向赋能”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形成了“1个中心、3张清单、5项计划”的校地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新范式,为咸阳市渭城区环大学经济产业带的创新发展增添了新动能,充分将学校科技资源优势转化成为服务区域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优势。

一、成立“1个中心”,加快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产业带建设

学校以省级“三项改革”试点单位建设为契机,全方位发挥学校技术转移中心工作职能,强化校地合作,实现双向赋能。2024年6月,学校与渭城区人民政府签订环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带合作框架协议,同时依托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全省率先成立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环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联合渭城辖区内的咸阳师范学院、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校,形成了“一轴五街区多园”的空间布局,积极打造人才链、产业链、技术链、服务链“四链融通”的产业创新生态圈,实现了高校与政府、企业“双向奔赴”。

91A8D

图1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刘永亮校长参加渭城环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带启动仪式


F4B7A

图2 咸阳市市委副书记贾珉亮和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刘永亮校长为“渭城环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揭牌

在全省“三项改革”20条措施的激励和带动下,学校出台了《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果单列管理办法》《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横向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等10项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的系列制度措施。近年来,学校320项职务科技成果实施单列管理,100项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成立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2家,5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的贡献度实现了职称晋升。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柔性玻璃成型技术、特种机器人系统研制、高强韧医用钛合金薄板制备技术等9项成果在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分论坛上进行发布,并入选科技成果转化实践案例。

二、编制“3张清单”,推动学校和区域中小微企业之间的互融互促

学校围绕咸阳市区域内主导产业,通过开展技术需求对接、科技成果揭榜挂帅、成果转化路演等形式,编制“3张清单”,推动学校和渭城区中小微企业之间的互融互促。通过举办中小微企业校企产业资源对接活动,了解企业技术研发难题,编制技术需求清单;面向学校高层次人才进行技术需求发布,编制科技成果认领清单;举办咸阳市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路演暨渭城环大学经济产业带专场活动,编制科技成果转化路演清单。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在渭城区中小微企业中实施“先免费许可、后转化实施”的方式助推科创资源精准落地,已形成50项技术需求清单,20项科技成果认领清单,汇编了30项成果路演清单。

为了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在渭城区“开花结果”,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成立的渭城环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举办了咸阳市(区、县)科技局长进校园、咸阳市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路演暨渭城环大学经济产业带专场活动、中小微企业校企产业资源对接活动、揭榜渭城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等10余场活动,紧紧围绕渭城区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光电及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和高校创新主体,加速创新要素向渭城区聚集,发挥区域内的平台聚集效应,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8E0E5

图3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咸阳市科技局、渭城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咸阳市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路演专场活动

三、实施“5项计划”,加快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试验田”建设

依托高校科创资源,为加快建设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推动渭城环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带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在渭城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学校通过揭榜挂帅与咸阳市渭城区6所高校、10余家中小微企业联合实施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计划、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计划、软科学研究计划等5项计划,以项目为载体推进科技创新工作,2024年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累计立项渭城区科技创新项目9个,2025年将在样品研制、专利申请、产品小试等方面孵化50余项高价值科创成果。

近年来,校地前后围绕陕西省34条产业链中的数控机床、氢能、增材制造、智能终端、机器人等领域投入2000万元项目软硬件研发资金开展成果孵化;2024年,学校土木工程学院赵春晨教授的“冻土区非常规天然气联合开采方法”项目获得第三届秦创原高价值专利大赛咸阳分赛一等奖,2人获得咸阳市技术合同交易“桥梁”奖,2人获得咸阳市优秀科技大使,6人通过培训学习取得技术经理人证书,助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

DCD0F

图4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王伟副教授在咸阳市功能薄膜与涂层技术重点实验室做观察海水蒸发实验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加强与咸阳市渭城区人民政府等深入融合,加快推进渭城环大学经济产业带建设,激发了学校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活力,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渭城区中小微企业的新质生产力,依托平台作用,实现了6家高校与企业的“双向奔赴”,为打造区域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贡献“陕工方案”。2024年12月,《咸阳日报》以《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为题对学校的科技创新工作进行宣传报道;12月27日《科技日报》以《产教融合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为题报道学校的产教融合及人才培养工作;《陕西日报》《陕西网》《陕西传媒网》等媒体报告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参与的秦创原工作10余次,学校也获陕西高校秦创原建设工作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评估A+等单位,陕西省“三项改革”试点高校,陕西省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咸阳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在职业教育科技创新领域充分发挥了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示范影响和辐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