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共赢,构建“一心两翼五联合”校企双元协同育人模式
针对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的问题,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群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紧扣制造业经济命脉和“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立足西部,面向航空航天、船舶等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转型升级,聚焦“两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关键零部件智能成型,精准对接西部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发展和区域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需求,通过校企联合研发、联合共建、联合开发、联合共享、联合共育(简称五联合),精准服务西部装备制造振兴战略。
一、构建校企“一心两翼五联合”模式,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在全国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的指导下,依托机械行业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职业教育集团,立足西部地区航空航天产业高地的区域优势,按照“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理念,以支撑“两机”产业为核心,校企协同为两翼,聚焦智能成型关键核心技术,联合西北工业大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等区域内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和“两机”高端企业组建材料成型职教集团智能成型专业委员会,明确专委会职责,在集团章程下开展工作。制定了《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群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等21项管理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运行,开展校企“五联合”协同育人,形成“一心两翼五联合”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强化校企合作“啮合力”,打通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
图1 “一心两翼五联合”校企合作运行模式
二、实施“校企五联合”,践行校企双元协同育人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联合产业高端企业共同研发标准。在中国铸造协会指导下,依托机械行业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职业教育集团,联合北京机科国创轻量化科学研究院、西安增材制造研究院等产业高端企业,发挥校企双方在增材制造等领域的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优势,开发《铸造砂型3D打印设备通用技术条件》等国家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行业标准6项,国家实训基地建设标准1项,更新专业群《实验室建设标准》等全套标准,通过标准建设和更新,填补了相关领域标准空白,及时将增材制造、精益生产等“三新”纳入教学内容,为材料成型专业群建设提供指导,见图2。
图2 校企合作研发标准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联合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与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宁夏共享集团进行深度合作,校企共同规划、投资、建设了“5G+智能成型”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基地,实验室建成后由宁夏共享负责基地的产业化运营,同时承担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现场远程教学、企业员工培训和企业产品试制等任务,双方风险共担、利润共享,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
图3 与宁夏共享集团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对标职业岗位需求,联合开发“三新”教学资源。聘请黄河工模具集团朱五省高级工程师等企业高层次人才担任专业群兼职带头人,组建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课程建设团队,及时将“增材制造+真空离心铸造”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并以航空发动机叶轮等典型产品生产为载体开发AR、虚拟仿真、动画等信息化资源,开展不同模块内容的资源开发、教学实施等任务。
针对关键核心难题,联合共享资源盘活教学及生产要素。面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资产、人员共享问题,依托机械行业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职教集团,联合共享教学生产要素资源,通过校企互聘兼职教师、兼职企业技术人员,实现学校教师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工艺改进,企业员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通过学校实训基地承担企业产品试制、真实载体的实训教学和企业车间承担院校的现场认识实训和远程生产现场教学等工作,盘活学校和企业的教学及生产要素。
图4 校企合作共享设备和人力资源
瞄准人力资源开发需求,优势互补联合共育人才。针对现有教师的理论实践技能有所滞后的现状,与西安增材制造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合作单位合作新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4个,发挥企业生产、技术优势,服务教师知识技能提升,两年内先后安排80余人次企业实践锻炼,累计培养型双师教师38名,占专业教学团队的86%。履行职业院校优势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的法定职责,先后为陕西天成航空材料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订单培养、企业职工培训,针对企业特色需求校企双方开发《钛及钛合金》《钛合金成型技术》等共30余门课程,为航空航天产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校企深度融合,为服务国家战略发展赋能添彩
输出专业标准,为打造职业教育中国名片添砖加瓦。在全国机械行业教育发展中心、全国有色金属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中国铸造协会等行业学会协会指导下,在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领军人才杨军高工、中船重工陕柴重工总工程师郭敏教授级高工等20余名行业专家积极参与下,经过多次论证,开发了反映智能成型产业发展方向和人力资源需求的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和26门相关课程标准,并被尼日利亚引进作为该国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见图5。
图5 材料成型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被尼日利亚认定为国家标准
落实育训并重,为推动制造强国建设履行职教担当。两年来,联合陕西天成航空材料有限公司等航空航天类企业合作开办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共计14班次,受益学生300余人,为学生培养特定岗位的核心能力,有效支撑了合作单位的技术更新。为中航发西安动力控制有限公司等航空航天工业相关企业开展员工技能培训496人次。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等企业30%以上的高技术工人为我校毕业生,拥有世界最大的航空用钛合金棒材加工生产线的天成航材80%以上的高技术工人经过我校的订单培养或培训,见图6。
图6 中航发西安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职工培训
推进三教改革,为重构课堂教学生态贡献陕工力量。校企联合开发在线开放课程26门,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10本,AR虚拟仿真系统17个,建成德育教学资源3000 余条,以此为基础,积极推广“O2O”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环境的智慧升级。与西北工业集团西安华山机电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联合开发的《铜合金铸件铸造技术》《工程材料与热加工》两门课程获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评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本,省级教学能力比赛获奖1项。建成的优秀教学资源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资源库平台共享,助推了材料成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了疫情期间的复工复学,疫情期间教学资源使用情况见图7。
图7 材料成型专业群优质教学资源疫情期间服务用户数量及点击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