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暑期社会实践丨“青承薪火·承韵筑梦”实践团(七) 《匠魂访谈:幕布后的“二弦圣手”张志荣——当枣木板子撞上新媒体 非遗如何"破冰"?》
上篇:黄土塬上的光影叩问
7月24日,土木工程学院“青承薪火·承韵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礼泉县药王洞乡张家村,敲响国家级非遗弦板腔皮影戏传承人(第六代)张志荣老先生的家门。一方朴素的院落,仿佛时光的琥珀,封存着光与影的千年絮语。三弦的铮鸣、二弦的淬骨、板胡的苍劲之音交织穿透晨雾,牛皮影人在张老布满岁月沟壑的指尖翻腾起舞。我们屏息凝望幕布后跃动的精灵,试图解读一位老艺人七十载匠魂共生的执着坚守,叩响一场直抵黄土文明血脉基因的非遗对话。
光影溯源:东西路皮影的千年分野
“要懂弦板腔,先得识得咱陕西皮影的‘血脉’。”谈及流派渊源,这位被尊为弦板腔“活字典”的老人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抚摸着身旁温润的二弦琴杆,如数家珍,娓娓道来:陕西皮影,根深叶茂,素有东西两路之分,风格泾渭分明。西路皮影,以弦板腔为精魂,其造型汲取了黄土高原的雄浑气魄,人物轮廓方正硬朗,线条粗犷遒劲,棱角分明,透着一股原始的、未经雕琢的生命力。其声腔更是灵魂所在,二弦、三弦主奏,引领着高亢激越、穿云裂石般的旋律,尤擅演绎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武戏,听之令人血脉偾张。而东路皮影则如细腻工笔,造型精雕细琢,趋向写实,线条圆润流畅,风格婉转细腻,柔美动人,似关中平原上流淌的涓涓溪流,韵味悠长。
张老追忆:弦板腔的根脉,深植于宋代民间“隔帘说书”,历经演变,巧妙融合西路皮影形制与秦腔声腔精髓。早年间,就一人,手持两块枣木‘板子’(俗称‘呆呆’),边敲击节奏边说唱故事。至清代乾隆年间,作为主奏乐器的板胡、二弦与三弦加入伴奏,如画龙点睛,瞬间丰满了音乐的骨骼与血肉,演化出【慢板】、【紧板】、【二六板】等多种板式,声腔表现力大增。乾隆末至嘉庆初,“四大班社”崛起;道光、咸丰年间,经王文父子革新,音乐体系成熟,步入鼎盛。2006年,弦板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多方守护下,艰难而执着地延续着古老的生命律动。
生命刻痕:七十年“活字典”的光影琴心
张志荣的艺术血脉源于父亲——名震咸阳的皮影大师张国正。8岁执刀弄影,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早早执起琴弓,学习那苍凉激越的伴奏技艺。18岁参军,文工团的锤炼使他精通十余种乐器,尤其擅长二弦和板胡演奏,琴弓起落间,尽显黄土风骨。忆及“跑江湖”岁月,老人目光悠远:“一场戏换几斤棉花糊口,但只要弦板腔一响,心里就亮堂踏实!”这份刻骨之爱,成为他守护与拯救的原动力。
眼见弦板腔濒危,张老忧心如焚。他耗时六年,足迹遍及关中,寻访近百位风烛艺人,
抢救性记录口述历史、唱段秘技,整理出30余本濒危剧本,筑起文化基因库。随后,他又倾注三年心血,伏案完成311页、十余万字的专著《弦板腔皮影戏口传音乐与捎戏》。摩挲着这本浸透汗水与情感的手稿,张爷爷的语气平静而深沉,带着千钧之力:“弦板腔皮影,它就是我这一辈子的命根子。只要这口气还在,我就绝不会放下它,更不可能放弃它。”
薪火之忧:传承冰河期的凛冽寒风
“现在,有没有想过找年轻人继承这门手艺?”问题触及核心,老人沉默了,皱纹间掠过复杂神色。这位毕生熔铸于光影的老艺人,正被巨大的阴影笼罩——千年绝艺,后继乏人,如同寒风中摇曳的微弱烛火,随时可能熄灭。
为了让年轻学子们更真切地体会这门艺术的精妙绝伦与传承之艰,张老带领实践团来到其弟张志合老先生家中。推门而入,仿佛瞬间跌入一个奇幻的光影宝库。四面墙壁,层层叠叠,挂满了琳琅满目的皮影作品——帝王将相、神佛灵兽,色彩鲜活,个性跃然。“这都是我老弟,一双手,一把刀,一刀一刀,纯手工刻出来的心血啊。”张爷爷的声音饱含深情,珍藏多年的皮影制作工具匣,那些被岁月和掌心磨砺得光滑如玉的刻刀、凿子、刮铲,无言地诉说着匠人流逝的光阴。他说,制作一件完整皮影,需经选皮、泡制、画样、镂刻、敷彩、缀合等28道繁复工序,步步见真章。仅核心绝技“推皮走刀”(固定刻刀,推转皮料雕刻),要达到行云流水之境,非五年以上心无旁骛的苦练不可窥门径。然而,时代洪流下,乡村青年远赴城市,“静心学这个?”张爷爷摇头苦笑,“太难了,村里几乎找不到后生。”他特别提到,不仅仅是弦板唱腔、刻皮影,那板胡的拉奏技巧,要拉出弦板腔特有的韵味,同样需要经年累月的浸淫。传承之路,迷雾重重。
破局路径:“张国正皮影剧工作室的三大实践”
面对“如何传扬皮影戏”的提问,张老介绍了新成立的“礼泉县张国正皮影剧工作室”(以父之名,寄寓薪传)。旨在通过活态传承、创新表达、广泛传播让非遗焕发新生。
推广方面,工作室将联合文旅部门,通过下乡演出、非遗进社区、节日展演及社交媒体传播,扩大影响力。张老特别强调,话语中充满期待:“我们办这个工作社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它不仅仅是一个展示老古董的‘博物馆’,更要成为一个‘活’着的、有温度、有呼吸的传承空间。希望每位来访者都能触摸皮影、尝试刻刀、聆听老腔,甚至登台操作影人,真正感受这门艺术的脉搏。”唯有让非遗“活”在当下,才能触动人心,薪火相传。
下篇:灯影不灭,薪火长明
时代车轮轰鸣向前,总有人固执守候于灯影幕布之后。张志荣便是如此。他以掌心温度焐热冰冷刻刀,更以拉奏二弦数十年的功力,赋予皮影灵魂的声响。用七十载生命时光,将赤诚细细镂入皮子的每条纹路,也揉进每一声的二弦的弦音里。幕布上流转的,早已超越故事本身;那是他与无数传承人以生命为刃,在时光长河镌刻下的不朽文化图腾。这份坚守,是子孙对先祖智慧最虔诚的叩拜;这份执着,是喧嚣时代中以沉静力量递交的温柔抵抗。
愿更多人能驻足那方被点亮的空间,用心聆听那苍凉激越的音调声韵,触摸皮影灯影深处的千年执着与滚烫匠心。让弦板腔的独特韵律,重新漫过现代街巷;让皮影的岁月亮色,深深晕染文明记忆。唯有理解珍视,方能点燃守护火种。非遗薪火不灭,中华文明之根便能在代代掌心传递中,扎得更深,燃得更亮,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