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暑期社会实践丨“青承薪火·承韵筑梦”实践团(四) —— 光影塑非遗 匠心承古今
8月4日,我校赴陕西西安“青承薪火·承韵筑梦”非遗皮影传承实践团怀揣“光影塑非遗,匠心承古今”的热忱,深入秦州文化腹地,探访秦缘非遗文化馆与汪氏皮影工作室。成员们在光与影的交织中触摸皮影的千年脉动,于刀笔纵横间体悟传承者的执着与坚守,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秦缘馆溯源:光影幕后的千年华章
上午,实践团踏入秦缘非遗文化馆,宛如翻开一部厚重的皮影史诗。
馆藏近代皮影作品堪称艺术瑰宝。精妙繁复的雕刻,线条细腻如发丝,或婉转流畅,或刚劲有力,将人物神态、服饰纹理刻画得栩栩如生;古朴生动的造型,无论仙风道骨的神仙还是威风凛凛的武将,皆充满灵动之气;饱含岁月包浆的演出剧本,纸张泛黄字迹清晰,无声诉说着这门“百戏之祖”的往昔辉煌。
在专业讲解下,成员们系统学习了皮影从“选皮、制皮”到“画稿、镂刻”,再到“敷彩、发汗熨平、缀结”的八道核心工序:选皮需质地坚韧、透明度佳的牛皮或驴皮;制皮过程繁琐,经浸泡、刮削等工序使皮料薄如蝉翼;画稿考验功底,需精准呈现故事人物;镂刻讲究技巧,刀刀恰到好处方能展现层次立体感;敷彩选用天然颜料,鲜艳持久;发汗熨平定形保平整;缀结巧妙连接部件,确保影人灵活活动。
当灯光穿透薄如蝉翼的影人,斑斓色彩在素白幕布上绽放,仿佛千年市井悲欢、金戈铁马于方寸间重焕生机。成员们如置身古戏场,感受独特艺术魅力,深刻认识其作为中华文化“活化石”的厚重价值。
学习过程中,现代青年视角与千年技艺奇妙交织。成员们聆听古老技艺,感叹古人智慧。同时用手机、相机记录精细步骤,试图以科技留存传统之美。围绕如何将皮影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利用新媒体传播等话题展开的热烈讨论,更直观展现了皮影艺术在时代变迁中的强大生命力。
汪氏工作室问道:五代匠心守护的光影之魂
午后,实践团走进享誉西北的汪氏皮影工作室,零距离感受非遗传承的温度。作为扎根秦州的皮影世家,汪氏一门五代以刀为笔,以皮为纸,倾注毕生心血于方寸光影。汪老师边刻边深情讲述:“一刀一刻,皆是祖传规矩;一笔一彩,都循古法法度。守艺艰难,但见皮影灯下‘活’过来讲述动人故事,便觉一切值得。”
成员们亲身体验了皮影制作的艰辛。制皮环节费尽力气刮削皮料;画稿面对复杂图案一度束手无策;镂刻小心翼翼,稍不留神便刻坏皮料。队员郝芯汝、张淇勃尝试演绎,起初操控的影人动作僵硬、东倒西歪。经老师指导,他们逐渐掌握技巧,影人终于在幕布上“活”了起来,能跳跃、转身。整个过程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传承不仅是技艺传递,更是精神延续,需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钻研练习。
工作室旋即化为微型光影剧场。老师炉火纯青操控下,经典剧目热烈上演。幕布上影人腾挪跳跃、行云流水;幕后唱腔高亢激越,锣鼓铿锵。这让大家深刻体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对幕后“签手”经年磨砺的绝技心生无限敬意。
座谈中,谈及传承困境,汪老师坦言收徒不易、市场萎缩的挑战:年轻人多追求时尚潮流,对皮影兴趣寥寥,愿静心学艺者稀少;娱乐方式多样化也令皮影戏市场萎缩。但她坚定表达了通过“非遗进校园”、创新剧目让皮影“活”下去、传下去的信念。“我们已在多所学校开设皮影课,让孩子从小接触了解。同时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剧目,创作反映校园生活、社会热点的新剧吸引观众。” 汪老师对传统近乎虔诚的敬畏与坚守, 令在场学子无不动容。
青春对话非遗:以心承火,照亮传承之路
灯影暂歇,思考未止。此次实践具有深刻教育意义:让青年一代明白,不能仅做被动欣赏者,更应成为积极接力者。接触皮影艺术,同学们不仅学得精湛技艺,更领悟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他们在未来学习工作中勇于担当,执着追求,坚守初心。
同时,学子们认识到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需创新。作为新时代青年,纷纷表示要发挥专业优势和创新思维贡献力量。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可思考设计更具现代感的戏台;计算机专业学生可探索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呈现皮影戏,增强沉浸感。
青承薪火,承韵筑梦。当古老皮影艺术在秦州与青春目光相遇,学子们深刻体悟“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风骨,坚定了守护文化根脉的使命担当。国家“十四五”规划擘画的非遗系统性保护蓝图,正呼唤青年力量。实践团此行,正是以青春热忱回应时代召唤——愿做接力之手,护住穿越千年的光影心灯,让其在新时代星河中持续闪耀,薪火永续,照亮我们共同的文化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