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引领、标准赋能,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标准国际影响力

发布时间: 2025-03-06 15:50 作者: 编辑 国际教育学院发起人 访问次数: 次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我校以“双创”计划为轴心,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双轨融合,构建本土化适配、国际化引领的专业标准与课程体系。其开发的标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3个合作国采用,形成“中国标准—全球应用”范式,为世界职教发展贡献可复制的智慧方案。

“双创”计划是我校依托“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路径,提升专业群育人质量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战略。其内涵包含两重维度:一是创造性转化,通过引进国际优质教育理念、标准及资源,经本土化创新转化为特色化职教标准与资源体系,夯实育人质量根基;二是创新性发展,以“教随产出、校企同型”为原则,伴随中资企业海外布局输出特色标准与资源,实现中国职教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的跃升。

创造性转化,整合国际资源提升本土质量

1.对接国际职教治理,吸收先进理念。积极融入国际职教舞台,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教育中心等国际高端平台,派遣骨干教师和专家参与国际职教政策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校代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职教专家深入探讨,学习到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模式等国际先进职教理念和经验。同时,我校加入多个国际职教联盟,组织专业团队编译《世界职业教育动态》,及时将国际最新职教资讯传递给国内同行,促进国内职教界共同发展。

2.共建国际认证体系,强化标准对接。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一是与日本欧姆龙、德国西门子等国际领军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引入先进技术标准与生产设备,为国内师生及企业员工提供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服务。与欧姆龙合作的工业自动化控制培训项目,课程对标国际认证标准,学员获证率达95%。二是同步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联合开发覆盖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工程微证书,并设立中国—新西兰职业教育联合研究中心,推动跨国产教资源整合。三是聚焦国际标准本土化应用,与德国莱茵T?V共建国际焊工培训考试中心,严格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开展认证,累计培养认证焊工320名。四是通过引进国际课程模块(如国际焊接工程师课程),将国际资格认证核心技能融入机械制造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累计为800余名学生及企业员工提供跨境技能认证服务,显著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

新西兰驻华大使傅恩莱访问中国—新西兰职教示范项目教师培训基地

3.拓展师生国际视野,构建培养体系积极搭建国际教育交流桥梁,搭建了中国高职院校学历与德国硕士学位、国际认证工程师的对接桥梁。通过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顶尖高校合作,选拔优秀学生赴德深造,攻读硕士学位。同时,与德国相关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国际认证工程师培训和考试机会,16名学生已获得国际认证工程师资格。此外,与韩国东亚大学开展专本科衔接项目,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升学渠道。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设立学生出国(境)交流专项基金,资助优秀学生参与国外(境)外交流学习,拓宽国际视野。

4.打造国际化师资团队,赋能教学创新。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一方面,组建了由国际知名科学家、工程师等构成的21名外籍客座教授队伍,邀请他们参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准和资源建设,举办学术讲座和培训活动,为师生带来国际前沿的学术动态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同时,认定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双师教师,鼓励他们参与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此外,选派教师赴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研修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理念。教师回国后,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开展校内培训和交流活动,带动全院教师共同提升国际化教学水平。

创新性发展:标准输出与能力建设双轮驱动

我校以境外合作平台为载体,结合现代学徒制经验与技术导入,构建“标准输出—资源建设—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职教出海模式。

1.人才培养标准输出,精准对接国际需求。一是定制化培养体系。在机械制造等12个专业建立留学生培养标准,将中文教学、特色课程与企业真实项目融合,开发17套培训方案及9本活页教材。二是“中文+技能”融合创新。连续三年承接教育部“汉语桥”项目,为570名来华人员提供“中文+商务礼仪”等7门双语课程;联合新西兰毛利大学研发“数字课程设计与开发”项目,建成中英双语微证书平台,《生产与运作管理》等5门课程被“汉语桥”采用,1378名海外学生完成学习。三是跨境技能培训。为印尼、尼日利亚等国学员提供机电维修、服装加工等岗位培训,累计覆盖3000余人次。

2.境外标准资源体系构建,打造职教出海标杆。一是校企共建海外分校。联合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建成非洲首所高职院校——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双优”驱动(企业基建+院校资源),开发机械制造专业标准及6门双语课程,纳入赞比亚国民教育体系。二是实训资源本土化。校企共建中南部非洲首个数控机床实训室,配套开发《先进制造技术》等15门双语在线课程,5年累计培养200名机械制造专业学员。三是技术赋能当地教育。选派8名骨干教师赴赞培训647名企业员工,培养2名本土专业教师,实现“授人以渔”。

教师赴赞比亚为谦比希铜冶炼有限公司培训当地员工

3.国际职教师资培训,提升区域职教能力。一是体系化培训包开发。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平台,为印尼等“一带一路”国家597名职教管理者及教师提供土木、电气等11个专业培训,配套双语教材、微视频及线上课程。二是分层能力建设。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指导”模式,提升哈萨克斯坦21名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助力哈萨克斯坦等沿线国家职教体系自主发展。

“双创”引领,成效卓越

一是在专业标准国际化方面,为赞比亚开发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标准纳入了该国国民教育体系,填补了赞比亚制造类技能人才培养的空白。截至目前,已有1.1万余名青年学生参与该专业的学习,为赞比亚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2021年,尼日利亚阿德耶米教育学校、埃塞俄比亚温盖特理工学校等7所院校与我校签署协议,引进焊接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16个专业标准和166门课程标准。双方紧密合作,根据当地产业需求和企业岗位标准,已完成9个专业标准的本土化改造,并启动尼日利亚国家专业认证工作,推动标准纳入尼日利亚国民教育体系。其中,经尼日利亚国家技术教育委员会评估,阿德耶米教育学校等3所学校引进的软件技术等6个专业,已启动600余名专科学员的招生和教学工作,为尼日利亚培养了一批适应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二是在课程资源国际化方面,开发的国际微证书课程和“中文+职业技能”课程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汉语桥”学习平台采用了学校开发的5门国际微证书课程,已有1378名学生完成在线学习,提升了我校课程的国际影响力。

三是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与151个国际组织、院校和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参与国际职教政策研究、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共建国际标准认证中心等项目,提升了我校在国际职教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学校选派的教师在国际交流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带回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了学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学生通过海外学习和交流项目,拓宽了国际视野,提升了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部分学生毕业后在跨国企业就业,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我校与尼日利亚埃多州政府、永星钢铁公司共建尼日利亚秦工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