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暑期社会实践丨“青承薪火·承韵筑梦”实践团(二) —— 观馆藏万象 悟文脉千秋
8月2日,我校赴陕西西安“青承薪火·承韵筑梦”非遗皮影传承实践团踏上非遗文化调研之旅,先后探访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与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深入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与非遗保护的创新路径,切身感受传统与现代碰撞交融所迸发的文化活力。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守护文明根脉,传承非遗薪火
上午,实践团步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仿佛踏入流淌千年文脉的时光长河。这座坐落古城西安的场馆,以“守护文明根脉,传承非遗薪火”为魂,系统展示了陕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多个领域,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三秦大地的文化魅力。
皮影传奇:光影间的千年技艺
甫入展厅,一组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皮影瞬间攫住目光。薄而透亮的皮影上,戏曲人物眉眼灵动,衣袂生风,仿佛正于古老戏台演绎传奇。陕西皮影戏源远流长,自汉代雏形,经唐宋演变,至明清鼎盛。一刀一刻凝聚匠人心血,一线一纹尽显智慧执着。这不仅是精妙绝伦的手工技艺,更是陕西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民俗风情的鲜活载体,承载历史记忆,传递文化精髓,令人心生敬畏。
民歌回响:黄土高原上的天籁之音
往里走,民歌展区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粗犷豪放的陕北信天游直冲云霄,细腻柔美的关中眉户如泣如诉。悠扬曲调如山涧清泉,潺潺流淌;质朴歌词诉说着动人故事,传递着陕西人民的热情淳朴。经典民歌的播放,瞬间将人拉回美好时光。这些旋律不仅是陕西文化的瑰宝,更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如同连接古今的纽带,让成员们深刻体味到非遗的独特神韵与深厚积淀。
匠心传承:非遗保护的现代实践
除了皮影、民歌,展馆还呈现剪纸、泥塑、社火脸谱等多项非遗技艺,以互动体验、数字化展示等方式,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实践团成员通过近距离观察皮影的精细纹路、聆听民歌的原始录音,深刻感受到非遗所承载的历史厚度和文化温度。这种静观式的学习,促使大家思考:作为青年学子,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担当文化传承的使者?有成员提出,可以通过新媒体传播非遗知识,或结合专业所长创新呈现方式。
本次参观不仅是一次文化认知的升华,更唤醒了年轻一代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和保护意识。此行,实践团不仅饱览陕西非遗的万千姿态,更深谙“传承”的千钧之重。从皮影的光影流转到民歌的悠扬旋律,这些瑰宝承载的不只是技艺,更是陕西人对生活的炽爱、对历史的虔敬。正如成员所悟:“非遗非博物馆标本,乃流动之文化血脉。吾辈走近、触摸、传承,文明火种便永燃不息。”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赏古今佳作,传民族精神
下午,实践团踏入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古韵建筑气息与穿越时空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座隐匿于古城西安一隅的展览殿堂,如沉默智者守护着三秦数千年的文化记忆。其七、八、九楼分设展厅:以“烟火人间”“匠心独运”“千年回响”铺陈非遗文化三重境界。
烟火人间(聚焦市级非遗·市井生活)
步入七层展厅,浓郁的市井气息中,229项西安市级非遗展品散发着地道的城市韵味。“饮食技艺”展区,栎阳面花造型生动饱满,既是节庆祭品,亦是家常美味。“传统医药”展区,民国针灸铜人静立,穴位清晰,无声诉说着西安中医正骨、雁塔王氏妇科等技艺的悠久传承。
匠心独运(荟萃省级非遗·精工绝艺)
八层列厅尽显匠心。户县社火彩车模型气势恢宏,“高芯社火”的惊险华丽令人叹服。阎良核雕在放大镜下鬼斧神工,小小桃核竟微缩《清明上河图》繁华盛景。“传统戏剧”区,秦腔脸谱绘制引人驻足,矿物颜料勾勒出忠奸分明的鲜活角色。
步入皮影展区,实践团成员了解到皮影从选皮、雕刻到上色的完整制作工艺,探秘深化认知: 选坚韧透亮的秦川皮为基,透明度高,精雕细琢、巧妙上色。欣赏区陈列东路皮影的粗犷豪放与西路皮影的细腻精美,风格迥异,却皆显陕西皮影魅力。这些皮影作品凝聚着匠人智慧,浓缩了陕西文化精髓。每幅作品背后都诉说着古老传说,让观者在方寸之间感受千年文脉。成员们纷纷表示,这近距离接触,使大家对这项非遗艺术有了更深领悟,激发了保护传承的文化自觉。
千年回响(臻藏国家级非遗·文明瑰宝)
第一陈列厅汇聚非遗巅峰。西安鼓乐展区肃穆庄重,唐代宫廷乐器(坐鼓、笛管、铙钹)静默无言,仿佛回荡盛唐遗音。楮皮纸制作技艺揭示“纸寿千年”奥秘,薄如蝉翼却坚韧无比的楮皮古纸,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见证。
参观尾声,实践团驻足九楼露台。远眺,夕阳为明城墙勾勒金色剪影;近观,博物馆飞檐与现代高楼交相辉映。此景令成员豁然:非遗绝非馆藏标本,它已融入西安血脉——是早餐摊油泼面的热辣香气,是新春窗棂剪纸的喜庆鲜红,是街头巷尾秦腔那一声声直击心灵的吼唱。这些日常片段,串联起一座城市最鲜活的文化记忆与身份密码。
非遗传承,意义在于让每个为中华儿女于古老智慧中寻得与历史对话之桥,汲取文化自信之力,并带着这份深植血脉的“根”与“魂”,迈向更辽阔的未来。